商来宝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展会
  • 资讯

微信公众号

商来宝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教程攻略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17 15:56:37 来源: 作者:用户47077    浏览次数:2    
摘要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那么如果患有了这种后循环缺血的病状该怎么去诊断清楚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希望能帮到你。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特别仔细地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和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可能的血管性危险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时,要特别重视对脑...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那么如果患有了这种后循环缺血的病状该怎么去诊断清楚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希望能帮到你。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特别仔细地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和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可能的血管性危险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时,要特别重视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失调的检查。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时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

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各种检查各有特点,不同检查间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国内广泛使用,可发现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狭窄或闭塞,但不能成为PCI的诊断依据。

心电图、心动超声和心律检测是发现心脏或主动脉栓塞来源的重要检查,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非高血压性PCI者重要。颈椎的有关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选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后循环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PCI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PCI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2、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PCI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主要是不可调节的因素和可调节的因素。不可调节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等、可调节的因素有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以往认为转头/颈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是典型的以假设或经验代替证据的传统医学的模式,也是导致当前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

(1)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2)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3)在203例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中,仅2例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侧方移位。

(4)对1018例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5%有颈外段椎动脉受压;其中136例有后循环症状者中也仅9%有受压;这136例中,28例转头时出现症状,受压也只4例;882例没有症状者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有后循环症状者间的受压比率无差异。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1、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治疗

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PCI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因此对PCI的急性治疗应基本等同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

对起病3小时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静脉rt-PA溶栓治疗。有条件者可行动脉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对所有不合适溶栓治疗且无禁忌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南。

2、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对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控制应参考国内外相关的防治指南。鉴于约40%的后循环缺血病因为栓塞,建议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应探索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等治疗方法的疗效。除非明确颈椎骨质增生与PCI的关系,否则不应该仅为治疗PCI而行颈椎手术。

3、后循环缺血的宣教

应积极开展PCI的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师的继续再教育,更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再使用VBI概念。应加强宣教,正确掌握PCI的早期表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应加强宣教,正确认识PCI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防观。

 
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slb.com/news/6670b2c4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2022-2032 www.51slb.com 商来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蓝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3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