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来宝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展会
  • 资讯

微信公众号

商来宝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综合资讯 »加强老矿山找矿缓解矿山资源危机

加强老矿山找矿缓解矿山资源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1 23:37:55 来源: 作者:用户27992    浏览次数:1    
摘要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杨兵韦龙明加强老矿山找矿缓解矿山资源危机当我们迈步跨入新世纪,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来自矿山的严峻挑战。由于多年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矿山地质探矿投入的严重不足,多数矿山特别是作为有色金属工业支柱、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国有矿山,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在低产、低效、亏损中徘徊的国有矿山加快了关闭速度,已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加强矿山地质探矿,努力延长矿山寿命,已...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杨兵韦龙明加强老矿山找矿缓解矿山资源危机当我们迈步跨入新世纪,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来自矿山的严峻挑战。由于多年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矿山地质探矿投入的严重不足,多数矿山特别是作为有色金属工业支柱、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国有矿山,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在低产、低效、亏损中徘徊的国有矿山加快了关闭速度,已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加强矿山地质探矿,努力延长矿山寿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一、有色金属矿山资源形势十分严峻1.国内矿物原料供应短缺已成为制约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瓶颈。

到2000年底,我国1种常用有色金属矿山原料生产能力550万吨,而冶炼能力达900万吨,矿山建设严重滞后于冶炼。40%以上的铜精矿、30%左右的氧化铝需要进口,年进□锌精矿30万吨以上,过去我们具有传统优势的钨精矿也已大量进□。近年来许多矿山企业都在大量购买民采矿石来补充自采矿石不足,随着国家对民采矿的限制和规范力度的加大,国内矿物原料的供应将更趋紧张。

2.大多数国有矿山已进入中晚期,可采储量急剧下降。2000年有色金属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国有矿山已达911座,其中原中央直属矿山194座,地方国有矿山717座。这些矿山大多是5CK70年代建设的,2/3的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进入中、晚期阶段,可采储量和矿石品位大幅下降,不少矿山资源枯竭或出现严重危机,使矿山生产陷于困境。

全国原直属有色金属矿山,"七五“期间已有42个坑□闭坑,”八五“期间又有31个坑口闭坑,改革发展至2010年县级以上主要有色金属矿山和产能消失情况预测矿山种类铜铝铅锌铸钨锡钼锑汞银县级以上国有矿山数县级以上国有矿山实际产能(矿石量万吨/年)关闭矿山数量(个)占矿山总数(%)消失产能矿石量万吨/年占实际总产能%"九五"期间仅1999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关闭的有色金属矿山就达47座。根据县级以上主要有色金属矿山保有储量和产能预测,到2010年县级以上矿山约有一半要关闭,将消失产能约40%(见上表),到2020年则仅有不足20%能维持。加入WTO,我国许多矿山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预计会有更多的边际矿山和老矿山被关闭。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矿山生产能力的过快消失,使我国本已短缺的矿产资源供给体系雪上加霜。

3.重要有色金属基地资源危机日趋严重,威胁矿物原料供给体系的稳定性,潜伏着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铜基地:全国7大铜基地(江西、铜陵、大冶、白银、中条山、云南、东北)中,除江西铜基地资源相对充足外,白银铜基地资源基本枯竭;云南铜基地的易门、牟定已列入关闭矿山,东川、大姚保有储量严重不足;中条山铜基地中已经"三矿变一矿“,胡家峪、篦;子沟铜矿资源枯竭,铜矿略铜矿虽保有一定储量,但铜品位太低;大冶铜基地5座矿山中马赤山铜矿、新冶铜矿资源枯竭,铜录山、丰山洞和铜山口铜矿出现资源危机;铜陵基地7大矿山中除正在建设的冬瓜山铜矿储量充足和安庆铜矿尚能维持1年外,其它矿山均已濒临闭坑或出现危机。

锌矿基地(西北、东北、湖南、两广、滇川)中,东北铅辞矿基地资源基本枯竭;两广铅锌基地6个矿山已□江西德兴铜矿露天采矿场关闭5个,仅凡□铅锌矿尚保有一定储量;湖南铅锌矿基地7个矿山中已关闭3个(桃林、潘家冲、东坡),滇川铅锌基地和西北基地,除澜沧铅锌矿关闭外,其它矿山由于建设较晚或矿山找矿突破较大(如会泽),尚保有较多储量。

(3)钨矿基地:钨矿山主要集中在赣南和湘南、北地区。我国钨储量占世界的60%,钨精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但我国钨储量中难以利用的白销矿占70%,而现主要开发利用的黑钨矿储量只占30%.按近年生产钨精矿每年5万吨计算,2005年前后,我国黑钨矿储量将全部耗竭,钨矿资源大国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矿基地中,广东和平桂锡矿基地资源基本枯竭,矿山关闭或停朱;云锡(个旧)、大厂两大基地后备资源尚可。

占我国总产量80%.按现有采矿规模,锡矿山保有可采储量不足7年,届时,有世界锑都之称的锡矿山将无矿可采。

(6)汞矿基地:全国县级以上国有末矿山19座,2000年前已关闭10座,至2005年还将关闭3座,具有永都之称的万山汞基地关闭,我国汞矿优势已丧失。

由此可见,我国主要有色金属基地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严重危机。铜矿基地资源匮乏,处境艰难;铅锌、锡矿基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前景堪忧;钨、锑、汞等生产基±也岌岌可危,资源优势即将丧失。随着基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依托这改革发展些基地而建立的矿业城市(如铜陵市、白银市、易门市、冷水江市等)将失去主要生产对象。大量的国有资产将缩水,数十万人将直接或间接面临失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二、有色金属生产矿山周围资源潜力巨大1.浅部资源危机,深部资源潜力巨大。我国过去的勘探深度一般为500米左右,而现在的采矿深度可达1000多米,因此在500~1000米深度范围内尚存在第二找矿空间。从地质学角度看,-椎牡谶空间与500~1000米的第二空间具有相同的成矿潜力。在生产矿山深部找到大矿的例子不少,如江西银山九区铜矿及铜官山铜矿山延深部找到的特大型冬瓜山铜矿等,矿床埋深均在1000米E-6"2矿山本区资源危机,外围资源潜力巨大。我国多数矿山是在5(W0年代勘探的,受当时地质认识,成矿理论、勘查方法的局限,对矿山周边的一些远景区缺乏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矿区为矿化集中区,矿床成群从带产出,因此在矿山周边及外围找矿更易出成果。如云南个旧矿田50年来,平均3~5年提交一个大、中型矿床;湖南水□山矿田继发现康家湾大型铅锌矿后,又发现了龙王山、老鸦巢、仙人岩等金矿,基本上是5年发现一个大中型矿床,以至这两个百年老矿仍然生机勃勃。

3.已知矿床类型资源危机,新类型资源潜力巨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往找矿多是单打一,就矿找矿,对新类型、新矿种的寻找与评价重视不够。而有色金属成矿往往有矿种上的序列演化与时空上的递进演化特点,因此在老矿区开展新矿种、新类型的找矿具有很大的前景如辽宁青城子铅锌矿在砸老山空之时,经综合研究勘查,在其外围相继发现了高家堡子大型银矿、桃源、白万金矿等。

生产矿山周围一直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重点,除其有利的找矿条件外,开发利用成本低、效益高是其又一特点。据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1998)统计表明,国外70年代以来,发现的1个贵重、有色金属大型矿床中,至少有58%是在已知矿床周围找到的。而国内的老矿区地质找矿工作却十分薄弱,国家对此几乎没有投入,大多数矿山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投入,大部分矿山尚未开展系统的二轮找矿。如何加强老矿山的地质找矿,缓解矿山资源危机,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三、提高矿山资源保证程度的几点建议1.加大矿山地质探矿,增储保矿,稳固矿山的基础地位。加强矿山地质探矿工作首先要加大探矿投入,其中国家的投入起着基础性、带动性的作用。矿山探矿中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前期高风险、高技术、高难度的大比例定位预测等应列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范畴。由国家专项经费、资源补偿费、国土资源大调查费、矿山维简费等给予支持。而矿床发现后的矿体圈定评价则以企业投入为主。

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对矿山二轮找矿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协同攻关,从人财物上扶持找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矿山资源的接续问题。

用,提高矿山效益。共生伴生矿多是我国资源的一大特点。银储量的60%以上,金储量的40%是共生伴生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中。

目前,有色金属矿山中可综合回收的共伴生元素40余种,综合利用获得的金属量占同期金属总产量的15%以上,有3CM0%的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值和利税已占矿山总产值和利税的25%以上,有的达5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以先进成矿理论和高技术手段作支撑,深入开展资源的综合查定和综合评价,掌握伴生组分的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储量规模,为制定合理的提取工艺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矿山非金属矿和尾矿的开发利用工作,综合回收,使一矿变多矿。

用,推动老矿山地质找矿工作。现有有色金属矿山,大部分是由原有色地质队伍发现和勘探的,他们长期在矿山工作,具有丰富的矿山找矿经验,积累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信息和矿床地质资料;掌握了上百处有找矿价值的物化探异常和找矿靶区。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调动地质队伍为老矿山找矿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口

 
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slb.com/news/5b4c33868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2022-2032 www.51slb.com 商来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蓝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3313号